在國內日化制造業仍處于低附加值的大環境之下,成品商的關注焦點更多仍集中在產業鏈下游的營銷模塊,對產品制造過程本身并未過分關注,這塊“短板”的劣勢目前能暫時得以隱藏,但市場日漸成熟之后,這塊“短板”終將影響“整個木桶”的盛水量,而產品質量控制能力的缺乏亦將暴露無遺。
“國內日化企業與寶潔等外資企業相比,一個很重要的差異就在于其產品質量的控制和保障,而制造過程自動化就是產品質量控制的最好保證。自動化生產不但能夠控制產品質量,而且還將成為日化生產的標準裝備。目前國內市場有大小日化企業共4000多家,市場洗牌無可避免,在經歷市場不斷洗牌最終可能只會剩下2000家企業左右,而自動化或許將是衡量企業是否會被淘汰的重要標準”,上海輕工業研究所有限公司化妝品制藥裝備分公司總經理徐峰在談及目前自動化前景時如實表示。今年年初,“招工難”已成為困擾日化企業的難題,甚至有廣州日化企業負責人對記者感嘆,往年的企業招聘現在已淪為“搶”人,企業人力成本也隨之上升35%。而招工難僅僅是人口紅利逐漸衰弱的前兆,這一趨勢將在未來幾年內愈加明顯,長期看來,勞動力供需趨緊、人力成本上升將逐漸成為常態。
“上海家化最初一條生產線使用的機械設備一分鐘能生產70瓶某類型化妝品,人工參與度極大,且在如此高強度的勞動之下員工極易疲勞,需要操作人員進行幾批次進行輪換作業,而在今年實現自動化升級之后,一條生產線只需兩名員工監督即可,自動化生產線基本可以完成灌裝等生產過程,這極大地節約了人力成本。北京大寶SOD蜜生產線在安裝自動化設備后生產量由原來的120瓶/分鐘增至180瓶/分鐘,生產效率提升50%。增加自動化生產設備后的大寶生產流水線員工減少300多人”,上海飛浦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鑫隆在談及自動化給日化企業帶來的改變時如數家珍。
即使在效率提升和質量控制上皆能取得讓企業滿意的成績,但國內日化企業自動化升級之路仍然任重道遠。生產線自動化改造的最大收益是保障產品的質量和提高效率,然而企業自動化升級的成本賬也讓中小型企業望而卻步,一套自動化生產線設備改造意味著至少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人民幣的資金投入,故日化成品商也有著不小的顧慮。
徐峰對記者表示,“目前國內能夠承擔如此大規模投入的日化企業還較少,只有霸王等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才能承擔。即使對立白、納愛斯等有實力承擔升級成本的企業而言,由于其產品主要以洗衣粉為主,而洗衣粉利潤空間較低,企業對待如此大規模的投入也會十分審慎,所以暫時也還未有大動作”。除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外,自動化升級對日化企業還有其他方面要求,張鑫隆告訴記者,“自動化升級并非單純的機械升級,這不僅對系統集成商有更高的要求,對化妝品制造商的員工操作和管理方式亦有更高的要求 。”